角色认知的三个层面

潮范社 人气:1.36W

角色认知的三个层面,生活中,人想要不断提高自我,那么就需要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工作上才能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角色认知的三个层面,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角色认知的三个层面1

我借助身体可以感知到两个层面:内在层面和物质层面。

内在层面:我感受到的无形无相的一切,统称为内在。又可以分为认知层面和感受层面。

认知层面:认知,即对人事物的判断,常称为想法、念头、评判。包括用头脑思考得到的和内在感受到的。

认知可以分为两类:真实的和虚假的,即正确的和错误的。真实的,确定的,符合逻辑的认知自然是正确的,反之就是虚假的,错误的,不符合逻辑的认知。

角色认知的三个层面

感受层面:感受是指在身体内,但不是借由某个器官产生的感觉,是认知的延续。比如,我认为一件事对我有利,我便会高兴。高兴是“有利”这个认知的体现。

认知分为真实和虚假的,因此感受也随之分为真实的和虚假的。真实的感受就是永恒的平安喜乐,来自真实的正确的认知,和任何外在条件无关。虚假的感受就是表面看上去是借助外在条件产生的,实际上还是来自认知,来自虚假的错误的认知,即俗称的情绪。

物质层面:除内在之外就是外在,是我做出行为产生结果的层面,有形有相。

三个层面的关系是:

1、按照因果关系分类,认知层面是因,感受层面和物质层面是果。

所以我选择认同某个认知,可以得到两个果:在内在层面得到某种感受;做出某种行为,在物质层面得到某种结果。这个结果又会勾起我的内在感受。

这种结果的特点分别是:

(1) 感受的果与认知的因是同时的确定的,相当于一体两面。

内在层面没有时间概念,感受层面就是认知层面的体现,所以:

选择认同什么认知,就会感到相应的感受。

即常说的“给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给出爱就会得到爱”。

(2)物质层面的果与认知的因不是同时的确定的。

(1)受线性时间影响,物质层面的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前后分别。

(2)是不确定的,无法预知确定能得到什么。

不同的行为动机,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相同的行为动机,也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所以,认为外在是内在的显化,希望借助修内在圆满以实现物质上的需求是不可能的。那不过是一种想要不劳而获的借口。)

(3)每个行为只能获得一种结果,有得必有失。

这里的得失不是我认为的,能够预判的得失。往往在行为过后,我才能真正认识到。

2、按照真假状态分类:

遵循真正的因果,认知是真实的,感受和物质层面的结果都是虚假的。

请注意,真实和虚假没有好坏之别,只是对状态的单纯描述。我选择认同什么认知,把什么认知当真,什么对我就是真的。即:

我把什么认知当真做出行为,就会得到相应的结果。

即:我们都活在自己的认知里。

如同那个著名的实验所表明的。把一个人蒙上眼睛,并在他手腕上割开一个小口。再模拟滴水的声音让他以为是自己的血在滴淌,最后他死了,不是死于失血,而是死于恐惧。

换言之,认同真实的符合逻辑的认知,在感受层面不会产生纠结矛盾;在物质层面做出行为,会带来确定的结果;认同虚假的不符合逻辑的认知,在感受层面会产生混乱;在物质层面做出行为会带来什么结果不确定。

选择把什么认知当真,完全出自我的决定。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抉择者自由意志的体现:拥有选择的自由。

比如,不赌博一定不会输钱,赌博可能赢钱可能输钱。这是正确的符合逻辑的认知。因此,不赌博的行为会让你安心,不会在物质层面造成损失。如果赌博你会不安,有期待同时又害怕失望。但是只要愿赌服输,内在不会产生纠结,因为事先你已经接受可能失败的可能。

如果认为赌博一定能赢钱,那就是虚假的错误的.认知。依据这样的认知参与赌博,如果输钱内在一定会感到痛苦不堪,因为和你之前的认知相悖了。换句话说,事先你并没有接受失败的可能。

3、感受和物质层面的行为是认知的延伸。

我选择认同了什么认知,不是我的头脑说了算,想认同什么就是什么,而是要看我做出的行为。行为体现了我此刻真正的选择。

比如像下面这样的事实,许多人嘴上说相信,但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都是不接受。

口头接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行为上幻想中彩票,天上掉馅饼,不肯吃苦出力。

口头接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所得必有所失;行为上总是拖延不下决断,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肯放手。

内在,即常说的“心里”“内心”,其中的心,就是认知的综合体。内在其实有两颗心,一颗真心一颗妄心。真心是真实认知的综合体,妄心是虚假认知的综合体(所以被称为妄)。因为妄心把真心掩盖住了,所以我开始根本无法感受到真实的感受:平安,只能体会到各种各样的情绪,所谓的安静也只是短暂的相对的。唯有化解情绪,让真心显现出来,我才能感受到:原来还有这样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感受存在于我内。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讲过,除了为了维持身体生存的需要,我其它所有的需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满足感受,获得平安幸福。因此,很容易便可看清我之前选择的实现方式是什么:

在认知层面选择认同一个认知,在感受层面和物质层面得到结果。因为两者的“同时“得到,我做出了一个判断:想要获得平安幸福就要借助外在条件。

但是因为外在的不确定性和有限性,我借其获得的感受也不是永恒的。

因此,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分歧:我想要的是永恒的平安幸福,时时刻刻都能感到满足,还是借助物质能够得到的短暂的满足?

有形有相的东西都是不能持久的,如果我想要的幸福平安是永恒的。那么希望用有限之物获得永恒,是不可能的。千百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借由外物获得永恒的平安幸福。无论他拥有什么,拥有多少,仍然会感到不满,不安。

因此,如果选择向外求实现内在永恒满足的方式是错误的。

打个比方。我制作了一个游戏,用以体验各种感受。物质层面就相当于我的游戏空间。但是,游戏对我本身毫无影响:我愿意玩就玩,不愿意玩就可以放下。玩的时候高兴也好,痛苦也好,只要停止游戏便可以丢在脑后。如果一定说玩游戏给自己造成了什么什么后果,那也是我的意愿造成的,是因为我要玩,不能归因于游戏。

我通过物质层面想要获得永恒的平安幸福,就如同寄希望在游戏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里的玩游戏是指以游戏为消遣,把游戏作为职业者除外),显然是不可能的。

玩游戏是一种娱乐方式,可能赢可能输。把游戏当成命,执着在游戏的输赢上,这样的人生能不痛苦吗?

换言之,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

人生本来是一场游戏,但是我把它当真了。即:我曾经在认知层面选择认同玩游戏的想法,于是付诸行动在物质层面产生了结果,造出了眼前的世界,时间和空间。但是我忘了现在的我只是游戏中的一个玩家,游戏是我之前选择要玩的,把游戏当做了真实的人生,于是为游戏角色的经历感到痛苦。想要消除痛苦,便首先要忆起上述事实。

这里还要再着重讲一下时间概念。

内在层面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或者说时间不是线性的,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而是以选择分为一刻一刻。即:一个选择就是一刻,每一刻都是相同的。此刻我选择认同什么,就会感到什么。这就是真实的因果。

我愿意感受真心,就会感受到平安;我愿意感受妄心,就会感受到恐惧。因此,我想要平安幸福只要去感受真心即可,不需要再到外面追求。于是,我要首先通过接纳情绪(感受)让真心呈现出来,就是忆起自己既是游戏制造者又是玩家;再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即可。

这样一来,我才能纯粹感受到玩游戏的乐趣:赢了就高兴,输了就难过,然后再玩一次就好,不会再因为输陷入无休止的痛苦中。

还有一种错误的说法:认知正确,就可以在物质层面获得相应的结果。即所谓内在圆满了,外在会显化出来。

这里首先请你确定一点:

你现在想要的真的只是物质吗,还是借助物质消除恐惧?

如果是后者,那就犯了一个基本的逻辑错误:圆满,就是一,是没有内外之分的。外在是因为内在不圆满出现的。所以内在圆满了就不会有恐惧了。世界上所有的财富加在一起,都无法比拟片刻的真实感受。

打个比方。我种苹果树是为了品尝到苹果的滋味。如果我已经尝到苹果的滋味了,还需要种树吗?我追求他人外物是为了获得永恒的平安幸福,我已经平安幸福了,他人外物还有追求的必要吗?

换言之,当你真正体认到自己需要的只是永恒的幸福平安,物质层面的一切你都不会再感兴趣了;你的心再无挂碍,外在的变化再也不会影响到你的幸福。

这就是基督真正要传的福音:世界末日不是痛苦之日,是欢庆之日,意味着我回归了永恒平安,不再痛苦恐惧。

这就是佛陀讲的离苦得乐。世界的本质是苦,离开了不就是回归乐土吗?何必要在苦中作乐,强颜欢笑?

另:如果把人生比作游戏,要注意的是:任何游戏都是有游戏规则的。当你进入一场游戏后,你就要遵守其中的规则,不可能在游戏中更改规则。许多人以为可以通过修什么成为大神,可以任意掌控游戏内容,那是不可能的。没有一个游戏会有这样的人物设定,斗兽棋都要特意设置让大象输给老鼠。如果你在游戏中永远能赢,请问还会有人陪你玩吗?现在的世界就是一场规则已经定好的游戏。不遵守规则,痛苦的只有自己。

角色认知的三个层面2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领导往往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将企业内部的技术骨干、业务骨干、劳动模范等行为技术操作方面优秀的人员调整到管理层面来进一步发挥作用。对于这些新任管理者而言,需要认识到角色认知与定位的重要意义,需要正确及时地进行角色认知与定位,进而确保及时有效地投入新的工作岗位中去。

角色认知的三个层面 第2张

由技术骨干成为管理者,需要正确及时地进行角色认知与定位,因为角色的认知与定位是工作的基础与支点,通过角色认知与定位,可以认识管理、认清自我、分析环境、进入角色,才可以更加明晰自己该干什么、管什么、怎么干、怎么管等等。我们来看看以下这个案例:

某公司老总提拔了两位年轻管理者:A经理和B经理。二者都刚从技术工作提升到技术管理职位。A经理觉得责任重大,技术进步日新月异,部门中又有许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很有紧迫感,每天刻苦学习相关知识,钻研技术,加班加点解决技术问题。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向下属证明自己在技术方面是如何的出色。

B经理也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和自己部门的不足,因此他花很多的时间向下属介绍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当他们遇到问题,他也帮忙一起解决,并积极地和相关部门联系和协调。

三个月后,A经理和B经理都非常好地解决了部门的技术问题,而且A经理似乎更突出。但半年后,A经理发现问题越来越多,自己越来越忙,但下属似乎并不满意,觉得很委屈。B经理却得到了下属的拥戴,部门士气高昂,以前的问题都解决了,还搞了一些新的发明。

针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一、困难在哪里?

角色认知的三个层面 第3张

在很多企业中,尤其是高新技术行业,技术出身者往往比拥有其他背景的人,更有机会成为管理者。这一方面是由于核心技术骨干更容易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出突出的工作能力和绩效水平,得到领导的赏识,另外一方面技术人员在工作一定年限后很自然地想走管理路线,寻求职业瓶颈的突破和发展。

据一份权威的统计报告显示,现在的职业经理人中有58%的人所学专业为工科或理科,从事技术出身。然而,现实情况是技术人员向管理人员的转型充满艰难,虽然有比尔盖茨、柳传志这样的正面案例,也不乏故事中B经理此类的失败者。

那么困难在哪里呢?论述此类问题的学者们提出很多原因,包括外部环境的因素,例如企业招聘选拔管理人员时,过多关注专业背景,忽视了综合的基本素质,导致上任后绩效不佳,或者企业没有提供足够的帮助和资源,也会提到个人因素,例如角色转换失败、管理技能水平欠佳等原因。

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技术人员向管理人员转型的失败,其中对于技术人员角色与管理者角色的认知和转换是更根本的原因。以下从意识层面和角色定位出发讨论技术人员向管理者转型的困难。

角色认知的三个层面 第4张

1、意识层面

很多企业的核心管理人员的职业价值观集中于“技术职能型”而非“管理型”,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在职业中最看重的东西,即他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追求,“技术职能型”价值观的个体关注专业技术,希望在技术领域获得认可并不断得到专业成长和提升,而“管理型”职业价值观个体所追求的是管理职责和企业发展,最有利于管理的职业价值观类型是“管理型”,为什么这些管理人员的类型是技术职能型而不是管理型呢?

在对这些人员进行背景分析之后发现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技术出身,由于表现出色逐步得到晋升,但是在转型过程中在意识上并没有转变角色的意识,始终认为只有在专业领域中保持自己的权威,才能确立自己在公司的地位,不懂专业的管理人员是难以生存的,伴随着这样的观点,逐步形成稳定的“技术职能型”主导的职业价值观。我们对四家分属IT、物流、房地产和农牧业的企业进行调研,其中在职管理人员持有“技术职能型”价值观的人数分布比例,均高于35%,这从侧面反映了技术人员转型为管理人员过程中意识层面上转变的困难。

2、 角色定位

角色认知的三个层面 第5张

角色定位简言之就是社会分工以及与这种分工相联系的社会责任。现代社会需要严密科学的分工,做到各尽其能,各司其职,从而能有条不紊的发展。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到的三个石匠的故事阐述了管理者角色和技术人员角色之间的差异。有人问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养家糊口。”第二个是石匠边敲边回答:“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炯炯有神,说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当然,第三个石匠才是真正的“管理者”。

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谈第三个石匠,先谈第二个,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很重视技艺,认为精湛的技艺是最重要的,但德鲁克认为第二类石匠如果成为管理者所带来的风险就是把追求技术职能本身当作目标,却偏离了企业的整体目标,他们在追求高水准技术水平的同时忽视了企业真正的目标,从而导致管理上的失败。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的诸如第二个石匠的回答,努力达到“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营“走在时代尖端的工厂”,从事“真正科学化的市场研究”,“实施最现代化的会计制度”或“最完美的工程”,如此管理角色定位不清对于转型必然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技术人员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那么,如何从一名技术骨干成长为一名优秀管理者,带领团队完成目标呢?从以上原因的分析可以发现从技术人员成为管理者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从意识到行为进行全面、深刻的转变才能够适应管理者的角色。我们以国内典型的成功人物为例描述如何从意识层面和角色定位上进行角色转换。

角色认知的三个层面 第6张

1、转变意识,主动适应新的模式

在上任的初期,甚至长达一年的时间,转型为管理者的技术人员都有可能感觉自己的专业优势受到了挑战。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志东成功地采取了“甜柠檬心理”克服了这个障碍。

1993年到1997年是王志东向管理者转型的时期,1993年底,四通利方公司成立,担任总经理,此前他是个纯粹的技术人员,之后才完全成了一个管理者。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王志东刚开始是抵触的,源于他不愿意放弃技术,用他自己的话讲就好像你是一个舞剑的高手,结果要你把剑挂起来做别的事,一下子很难适应。但后来他采取了“甜柠檬心理”———即不得不吃的时候,柠檬也是甜的,逐步品味到了管理的乐趣。

总的来说,对管理者而言,能提升到某个位置,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他在本专业是优秀的。转换身份之后,就需要逐渐淡化“专家”身份,改变管理观念,降低对专业技术的过度关注,才能成为合格的管理者。

角色认知的三个层面 第7张

2、角色定位,明确职责

管理者的目标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目标和职责是不同的,管理人员需要考虑企业总体目标,并且带领团队达到目标,而技术人员则可以更专注于个人在技术方面的创新和突破,这种角色上的转变包含了从管事到管人,从发现问题到推动解决问题,从自己做事到让别人做事很多领域的转换。

刘旭,毕业于福州大学数学系计算机软件专业,现任北京瑞星电脑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从一名技术专家临危受命转变为管理人员,他体会到管理的深奥就是“管理要调动起所有人的积极性,就像刘备,自己并不一定特别强大,但手下的弟兄一定各个独当一面。写程序不允许别人超过,但管理企业恰恰相反,一定要有让下属超过的心理准备。”

总之,自身角色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定位清晰才能明确职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