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节日的寓意

潮范社 人气:1.78W

我国传统节日的寓意,传统节日是我们的文化产物,留存着文化记忆,凝聚我们的生活价值观念,弘扬美德、传统,下面小编整理了我国传统节日的寓意,欢迎大家借鉴和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我国传统节日的寓意1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外国节日的盛行,忘记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意义。

我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审美旨趣。在传统节庆里,元宵观灯、中秋赏月、鞭炮迎春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就是要竭力渲染和尽力营造合家团圆、普天同庆的精神文化氛围,这是历代先人们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产物。

扩展资料:

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

1、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

2、清明节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国传统节日的寓意

3、重阳节

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19 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4、元宵(正月十五)

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我国传统节日的寓意2

首先,中国的确有些节日直接与宗教相关,比如与道教有关的,或者与佛教相关的。这种明显的宗教节日,先不在这里探讨。下面简单说几句不与宗教直接相关的传统节日。

民众所熟知的主要传统节日,都不是与宗教直接相关的,即这些节日的起源不是直接来自于后来的宗教,而是与远古一直流传的中华传统文化相关。但是,要想解读这些传统节日,在目前的国内文化环境下,如果不用“宗教”这样的词汇,民众很容易误解传统节日。由于教育环境的原因,大众可能会知道宗教,或者思想/哲学这样的词汇,但是在远古,先祖并没有现代那样的宗教框架,也不是现代所理解的思想和哲学,而是直接面对生命本身。它不只是告诉我们知道什么,而是引导我们如何去实现鲜活的生命,古人也需要用这种生命去面对自己和环境。所以它不是什么落后的习惯,也不只是一种思想和哲学,而是探索生命本身。但是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基本不会理解这个方向,高中也基本不开设神话或者宗教课程,估计大学也没有很好的这方面教育。

现代人或者将古代的这种生命理解为迷信的宗教,或者理解为一种思想和哲学,其实这两种解读都与传统节日的本质无关。但是一旦你进入如此的生命,你就会理解传统节日是在讲什么了。为了避免现代人的误解,我们用“宗教”这样的词汇,将大众对节日的理解,引导到另一个方向。因为现代人所理解的宗教,起源于宗教之前的人类文明,以此来帮助现代人去理解,传统节日的本质不只是一种习惯,不是健康,不是政治,不是吃,不是娱乐,不是思想,也不是现代的哲学概念。虽然古人用各种民众可以接受的民俗去包装节日,由于人类文化的变迁,以及无意识的生命状态漂移,一直没有人系统的`阐述节日的本质内涵。而在今天,即使我们企图去解释节日,人们也是用既有的,无意识的背后生命框架,去理解一种用现代意识去投射出的节日含义。

比如“我国的传统节日蕴含什么宗教意义”这句话,我们一定是已经有了宗教这样的框架,即使每个人对这种框架的理解不同,但是这种无意识的不可见的框架一直在那里存在着。如果有一个人来解释节日,人们或者用佛教,或者用道教,或者用各种一神教,或者用他已经理解的其他宗教框架,来面对这种解释。一旦这种解读不适合任何现有的宗教框架,人们就会感到困惑和茫然,不知道这个人到底在解释什么。

我国传统节日的寓意 第2张

而受到过丰富神话和宗教教育的人,即使他不接受这些古代的这种生命观,但他会理解,所有这些宗教和神话的背后,是在指向另一个生命空间,而不是我们现代面对生命的方式,从而不会用既有的各种框架来限制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那么回到这个话题本身,中华传统节日,并不是直接对应任何现有的宗教,而是与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相关,他不是让我们拥有什么,知道什么,而是引导我们如何回到生命本身,如何实现表面意识之下的生命。它不是思想,不是哲学,不是健康,不是娱乐,不是政治,也不是经济。这种传统,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奇怪的东西。生命,或者是一堆细胞,或者是堆积于细胞之上的记忆,无根基的欲望张力和逻辑,这是我们现代人的存在方式,或者说是一种机械和逻辑的存在,某种接近于机器的结构和运作模式。用这种意识去理解传统节日,多少会感到“不接地气”。

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不是来自于后来的具体宗教,而是来自于宗教之前的一种东西,先祖一定是认为这种传统非常重要,所以才将之编织入生命的节日,作为一套符号,而不断的承传下去。如果你想找到自己的生命,而不只是想知道什么,那么这套符号就会非常有价值。你一旦实现自己的生命,那么对于后来的各种宗教,你也会有一种洞察。

似乎没有解释传统节日的宗教意义,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因为传统节日并不直接对应于现代人所理解的宗教框架,但它的确与宗教的源头文化有关。10多个传统节日,要想理解这些节日的每一个细节,饮食,仪式,禁忌,时间,名称等等,这不可能是几个段落的问题。但总体来说,这些节日告诉我们从哪里入手,如何去接近生命之门,如何觉醒,又如何不断的超越和通彻,一直到生命的实现。每一个生命功能的开启,如何建立起生命的方向,以及如何的整合和不断敞开等等。而这些内涵并不存在于现代华人的生命意识里,我们一直不能解释这些节日,这就说明了问题,并且不是100年的中华文化遗忘,而是2000年的沉睡,然后就是批判和遗弃。

但这也正是我们的幸运之处,也许我们可以第一次见证阳光从东方升起,无价之古董,不再被国人唾弃,让我们一起来迎接中华之降临!

我国传统节日的寓意3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春节前要备年货、添新衣、贴春联。春节是亲人亲人团聚的日子,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除夕守岁,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春节中放鞭炮、走亲戚看朋友,一些地方还有祭祖、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二、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也称灯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三、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我国传统节日的寓意 第3张

五、七夕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七夕节相传于牛朗织女的传说,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六、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明月,设宴赏月,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又称“团圆节”。我国人民还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即祭拜月神。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在19 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八、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九、腊八节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腌腊八蒜的习俗,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十、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过了小年,家家户户开始扫尘迎春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