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前满足孩子对亲人的依恋

潮范社 人气:2.39W

2岁前满足孩子对亲人的依恋,让你的宝宝越来越聪明,未来的好坏,取决于孩子现阶段的成长,父母对于孩子不必急于求成,多多陪伴孩子,看完2岁前满足孩子对亲人的依恋,学着启蒙家里的小天使吧!

2岁前满足孩子对亲人的依恋1

一位妈妈谈她的问题:

我有一个8个月大的儿子,睡眠质量不好,长得瘦瘦的。我常为他的睡眠问题与公婆、丈夫发生争执。有一次,儿子有5个小时没睡觉了,老是打哈欠,但又不肯睡。公公就说:“他困了,快背着他睡吧。”我听别人说,让小孩子从小独立睡觉可以培养他的独立性,如果常背着他睡,会养成依赖性。以后不背他,他就不肯睡了。因为各自的观点不同,发生了争执。这样的情况常常会发生。

2岁前满足孩子对亲人的依恋

朋友的孩子都长得胖胖的,蛮可爱的。她们见了我的儿子总会说:“个子怎么这么小啊听到这些话,我很难过,也很困惑。亲戚的小孩子2岁半了,白天困的时候也是他母亲背着他睡到醒来为止的。我不希望儿子在会说会走时也养成这样的坏习惯,就不让婆婆这样做。一位朋友说:“你如果希望儿子胖起来,能让他睡着就行了,管他什么方法呢?”她说的也有道理。

有时儿子哭得厉害,婆婆就背着他,说:“哪有做妈的让儿子哭却不理的。你这是没尽到责任。”真的是这样吗?

为什么我总与家里人的育儿观点不同?是我阅读育儿方面的书籍太多的缘故吗?公公常说不要老把书里的做法搬到儿子身上实验,这不是折磨人吗?就连丈夫也站在他父母那边。我母亲老是说:“你就不能按老人家的方法做吗?我们不也是这样带大孩子的吗?”

唉,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责怪我?我常问自己:“是我太固执了?太狠心了吗?我做错了吗?”却总也得不到答案。我该怎么办呢?

当然,仅从上面的描述要分清是非曲直是很难的。感觉在道理上你是对的,在与孩子的关系上公公婆婆是对的。我个人愿意支持你的家人,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你的孩子才8个月,这个年龄的孩子与母亲有一种天然的依恋需求,总是想缠着你,一天24小时每一秒离了你都不行。一岁前的孩子是个新生儿,这个世界对于他还非常陌生,他乐意与母亲结成一种共生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一个孩子如果发育不好,睡眠与饮食出现问题,除了医学上的原因外,儿童心理学家把这种发育延迟看成是孩子的一种愤怒,对存在世界的一种拒绝。引起这种现象最大的可能是母亲过于拒绝孩子对她的依恋,过早地制定睡眠与饮食规则,使孩子无法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失去这种安全感的孩子会有许多坏毛病,正如你信上说孩子需要背着睡,为什么要有人背着睡,因为他害怕会失去亲人的关爱。

在孩子2岁前,建议你更多听从儿科医生与营养专家的意见,孩子的内心结构没有形成,心理学帮不了太多的忙。2岁前要充分满足孩子对亲人的依恋需要,孩子想背着睡,你实在不愿意,可以买个摇篮,晃着他睡。可以这样说,2岁以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是合理的,不合理的是大人的应对。有些要求难以满足,父母要给予其他更多的补偿,这样才能使孩子安安心心地吃饭睡觉,长高长胖。

如果按照儿童发育理论,一岁前缺少饮食与母亲的关爱与照料,遭受饥饿、寒冷、孤独的'孩子常常会表现出情绪烦躁、睡眠障碍、胃肠功能紊乱,直至体重减轻、发育延迟。心理上的症结可能在成年后出现贪婪、物质欲、不信任他人,低自尊、社会孤独感,这些都是很糟糕的事。这期间儿童需要完成的发展任务是信赖、依恋、与人关系中的安全感。你要想一想,你的孩子是否依恋你,他依恋你的时候你是否有正确的反应与鼓励,孩子一旦有什么需要你是否总能预先察觉,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他是否信赖你帮助他获得他想获得的一切。一岁以前有三个行为是别人不能替代的,一是哺乳,二是依偎着孩子入睡,三是和孩子亲密地呀呀细语,这是母亲的责任。过早制定孩子的行为规则遭受孩子的拒绝(不长大)是意料中的事。

2岁前满足孩子对亲人的依恋2

安全感,从小就该呵护

一、4个月~3岁是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期

孩子4个月~3岁是心理安全感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如果此时得到充足的心理营养,那么宝宝就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否则就可能终生寻找,焦虑和自信缺乏长期相伴了。

在婴儿4个月后就逐渐开始认识妈妈,或其他重要的亲人,这说明他们的意识中开始半分化,能够意识到他人和自己并不是完全一体的。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无法和妈妈真正分离。孩子在前3年非常依赖成人的呵护,以保证成长。一旦和与最亲密的妈妈分开就会感觉到恐慌,比如每天早上妈妈去上班他可能会哭得很厉害;而和妈妈一起出去玩,即便放开了妈妈的手,也会不时回头找妈妈,看妈妈是否还在,只有看到妈妈,他才会觉得安全。

直到3岁以前,安全感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就如同生命一样。

二、婴儿期建立安全感,将影响孩子一生

那么安全感从何时开始建立呢?研究“依恋”的美国心理学家曾说:在婴儿期没有建立强烈和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一生中都将缺乏和他人建立深入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这样的论断或许有些绝对,但通过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在婴儿时期与父母建立良好依恋关系的孩子,到3岁半时社交能力比未曾建立良好依恋的同龄儿童更为活跃,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追随,更富有同情心,有一定的领导才能。

相对于那些建立了良好依恋关系的孩子,未能建立足够安全感的宝宝容易胆怯退缩、对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心、情绪不稳定,对环境适应力差,难以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哪里有足够的力量去信任别人呢?当他连信任都不愿意去付出的时候,就更不用说能为对方负责任了。

所以,安全感是一个人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石,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自信,勇敢坚强,那么就要从小给孩子培养足够的安全感。否则即使成年也依然会胆小怕事,害怕做决定,害怕承担责任,这多半都与在婴儿时就未能获得足够安全感有关。

三、3岁之前,宝宝别跟爸妈分开住

一个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在0~3岁或0~6岁的阶段有没有跟父母住在一起。如果常和老人待在一起,宝宝一生都会觉得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里。这种孩子的内心往往孤单、不安,无论是情商还是智商发展都不及其他儿童,这样他们在学生时代可能更喜欢待在学校,长大后也可能更喜欢铺在工作上,不乐于与亲人在一起。

所以,爱对于孩子来说就等同于陪伴,而高品质的陪伴等于时间,没有足够的陪伴时间,亲子关系就没有足够的厚度,而足够的厚度将给予孩子最好的安全感,也是给予他们最好的心灵礼物。

父母最易剥夺孩子安全感的6件事

1、父母之间关系紧张,经常吵架

父母的关系不和谐,家庭经常吵吵闹闹,这是宝宝最害怕发生的事情。父母的争吵使得孩子对父母的爱患得患失,总是感觉父母随时会分开。而且宝宝年纪还小,他们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他不能辨别谁是谁非,更不愿认定谁是坏的。孩子很容易会有一种感受,就是会认为父母吵架是因为自己不好,自己是坏孩子,这样便造成孩子心理负担。

宝宝心灵长期被紧张、恐惧、不安折磨着,造成了胆怯、懦弱、自卑的心理,久而久之可能会形成内向抑郁的性格,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因此,为了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父母应该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有什么问题等到孩子离开后再沟通。如果父母们真的一时冲动在孩子面前大吵一顿,那么父母也应该在孩子面前和好,并好好向孩子解释父母争吵的原因,求宝宝原谅自己的一时冲动,同时也应该要好好地安慰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把心里压抑的感受说出来,再针对性地加以宽慰。

2、父母双方或一方缺乏安全感,情绪多变

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的情绪多变,或者表现得缺乏安全感,会使得孩子无意识地受到了父母的这种消极情绪影响,使得孩子长期处于受惊吓的精神状态中。如果母亲遭暴力打击,孩子会感到极度不安全,这种缺乏保护的心理感受使得他产生本能的害怕,令孩子在幼儿园里退缩,不合群,害怕与妈妈分离,主动参与活动的欲求低,与同龄人相比,宝宝的各种心智和行为发育显得相对落后。

名嘴杨澜在谈及育儿时说过,希望父母尽量要在孩子面前控制好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或者不断地宣泄一些负面的情绪,要尽量保持一种冷静积极的形象,避免做一个情绪化的父母。父母除了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量给宝宝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还应该多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开心地笑,让宝宝能够由衷地感受到父母与自己的积极互动,在游戏和生活中感受到父母满满的爱。

3、孩子的基本生理、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

传统的家庭教育意识就是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因此一些父母会对自己的子女采取严厉的教育。宝宝年纪小的时候,他们想要某种玩具就会向父母提出,父母不给买他就在大街上哭闹,父母严厉起来又打又骂,多次如此使得宝宝即使是有想要的东西,他都会抑制着自己的欲望,甚至害怕向父母提出过多的要求。

孩子生理、心理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使得宝宝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缺乏对父母的依赖感和安全感,宝宝和父母之间心理上便产生一道鸿沟。

虽然说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很容易使得孩子骄纵蛮横,自我中心。但是父母满足孩子基本的生理、心理需求其实并不过分。这样子一方面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心,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孩子产生一种安全感,让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只要自己提出的要求,父母都是能够尽可能地满足。

因此,父母对于孩子提出的需要,可以通过多沟通来了解孩子的真实需要,量力而行地给孩子满足。父母也应该多主动关心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给宝宝最大的温暖。

4、父母苛求完美,不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

如果你是完美主义者,那么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上就稍微地轻松一下,给孩子更自由更多的发展空间吧!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事事追求完美,经常要求孩子要尽力去做,要做到最好,其实这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而且父母经常批评孩子哪方面做得不足,而很少给孩子赞扬和鼓励,使得孩子感觉只有自己成为父母眼中成功的人才能够获得父母的积极关注和爱,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完整的爱,孩子很容易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所以父母就尝试给孩子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去让宝宝在错误中锻炼成长吧!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必过于苛刻,多给孩子鼓励教育,即使孩子犯错了,即使孩子没有获得第一名,父母都应该要赞扬孩子的进步,给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关注,这样孩子能够承载着父母满满的爱,大胆地尝试不同的挑战,孩子逐渐变得更积极向上,大胆创新地去探索世界,在学习和锻炼中茁壮成长。

5、对孩子娇惯、溺爱

现代独生子女大多是“集万千宠爱在一身”,在家庭里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既不用做家务,也不用去考虑生活中的琐事,因为父母给孩子包办了一切。父母的这种娇惯和溺爱虽然能够给孩子遮风挡雨,但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这样教育下的孩子往往独立性比较差,他们甚至难以自理自己的生活,不曾经受挫折的他们总是畏惧困难,心理承受能力很差,这并不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

这种孩子其实心里面是很没有底气的,他们知道自己能力方面的不足,因此总是要求父母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这最终只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为了孩子长大后能够独当一面,能够经历风雨很好地茁壮成长,父母就应该多点给孩子一些挑战,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能力,不要因为爱孩子就给孩子包办生活。

父母应该从小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意识,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多鼓励孩子接受生活中不同类型的挑战,让孩子尽量独立地解决遇到的困难。

6、父母自卑或虚荣,总是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孩子最大的敌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这话一点不假,一些父母或虚荣,或自卑,总是把自己的孩子拿来和他人比较,“你看谁谁怎样”似乎是父母的口头禅。孩子每一次取得的成绩都会被拿来和他人做比较,孩子在这种压力下成长,很容易会变得自我期望值低,更在意他人的目光而变得自卑或者自负。

因此,父母请停止这种无意义的比较吧!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因为即使你家宝宝不是第一,但他是唯一的,他不是完美的人,但是他每天都在努力,每天都有进步。所以,父母就应该让宝宝自己和自己比,更看重每次取得的进步。

父母应该更客观地对待孩子的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戒掉那些恼人的自卑和虚荣吧,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宝宝的心理,那些所谓的标准和输赢对于宝宝来说永远都比不上父母给予自己的无条件的爱和安全感。

TAGS:亲人 依恋